
王昱,生卒年不详,字日初,号东庄,江苏太仓人。王昱是王原祁的族弟,与清代画家王玖、王宸、王愫合称“小四王”,善画山水,从学于王原祁并上溯宋、元诸家。其所画山水疏而有致、淡而不薄。右上《山水图》便是最能代表王昱艺术风格的作品。 此图描绘了清溪两岸的风光,运笔古秀,着墨飞动,观之使人感觉元气淋漓。图中山势逶迤,一溪曲折中流,溪边坡石树丛间隐见村落山居。近景的溪岸、坡石、树木的描绘及构图与王原祁在1704年所绘《仿倪瓒山水图》如出一辙。清溪对岸水涧流泉,丛林中茅屋数间。远山云雾弥漫,境界深远。此图山石仿黄公望,多用披麻皴,横墨点苔,以淡赭石、花青烘染,秀润中有雄浑的气势。图右上款署“栗园大兄栖隐东城,旧有山林之趣,近复激流植援,构凉亭陆舫诸胜,翳然濠濮,会心何远也。壬寅夏,余一再游焉,游辄弥日。既去,辄不忘忆。承旨、一峰同师北苑,虽格辙各别,仍是一家眷属,遂以意作此图。树石仿大痴,而山头则以赵吴兴法为之。零星采拾,刻意求肖,殆所谓钗钏瓶盘镕成一器,良不防识者嗤耳。弟昱”,钤“东庄”、“昱印”二朱文印、“日初”白文印。此幅《山水图》,王昱综合了董北苑、黄公望、赵吴兴等人的画法,是清代“四王”一脉典型的“集大成”之作。 王昱的绘画之所以形成这种“集大成”的艺术风格,除与师从王原祁有关外,还有非常深刻的历史原因。 中国的封建文化发展至清代才最终完成,并因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而趋于终结。清代处于新、旧两种文化的交接处,具备集大成的资格和条件———早于此,所“集”的不可能是“大成”;晚于此,对于大成又难以持有“集”的态度。所以,王昱的“集大成”首先具备时间上的条件。其实,不只在美术方面,在其他学术文化方面,如《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的编修,无一不是“集大成”的成果。 清朝是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清初一些蔑视汉族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的政策曾激起过强烈的反抗。这使统治者们意识到只有把自己作为以汉族为主体的全民族文化传统的代表,才能使各族百姓体认其“文治”的功业和“正朔”的合法传承性,从而有利于巩固统治。而明末董其昌在书画方面以“集大成”的方式重组传统理论和实践,至清初影响愈广。于是,统治者便因势利导,把绍述董氏书画之学的派别树为“正统”,推出了“四王”等楷模,使“集大成”的创作方式蔚成风气。 此外,由于传统美术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许多艺术门类的品种、题材、样式、风格已在不同意义上达到了它的高峰期,几乎无法逾越。这就使得清代美术家另辟蹊径的可能性变得小了很多,困难性也就变得相当之大。在审美意识的古今转型完成之前,企图超过前人,就只有在传统的局限中,用“集大成”的手法去整理、总结、综合、演绎前人的既有成果。 就“集大成”本身而言,“温故知新”历来是创造、发展的基础和起点。特别是到了清代,传统美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积累起前所未有的丰富经验和优秀成果,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审美心理、思维方式和多种多样的语言范式及制作技巧。这一切又体现在以往的作品和著述中,不去研究临习,便不能得其门而入,更无从知其奥妙。只研习一家一派、一种风格形式,又势必局限于偏颇而难以融会贯通、自出机杼。因此,“集大成”成为“温故知新”的最佳选择。 显然,“集大成”的艺术追求在艺术语言、经验的融通上涵盖了整个清代美术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沿着这一条道路行进的画家如果没有接受新的审美观念,没有表现个性感受的强烈愿望,便会导致只有崇古、泥古而无“集大成”之实,且有缺乏个性情趣的弊端。清代中期以后,出现了大批陈陈相因的美术作品,原因正在于此。因此,作为一种美术现象,就艺术语言的发展而言,“集大成”是有利于艺术发展的;而作为一条表现特定审美意识的道路,“集大成”在清代又成为窒息“异端”思想的工具,终于导致了“正统”美术的颓废而成为后世攻击传统美术的口实。 王昱在追求这条“集大成”的路上,并没有一味地崇古、泥古。他是非常注重师法自然的,能从“道”的高度领悟传统精华与大自然的关系,故而能画出如此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画作。正如他在《东庄论画》中所说:“知有名迹,遍访借观,嘘吸其神韵,长我之识见;而游览名山,更觉天然图画,足以开拓心胸,自然丘壑内融,众美集腕,便成名笔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