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家出身的篆刻家都明白一个普通的印学道理,就是书法之理对于篆刻的直接运用首先表现在用刀之技与笔法互为表意的关系上,体现在以书理入印的笔势表现中,因而以书理入印强调了印式的书写之气,更能表现出笔势的刀法笔意,成为写意篆刻家赖以表意抒情的重要手段。可以想象,在强调以书理入印的同时,对于刀法的要求及用刀过程中对“力实气虚”的理解把握存在着较大的理想追求和审美空间,不然就很难体现恣意挥洒的刀情墨趣,更难达到使刀如笔的理想境界。 写意印人以书理入印,主要指以刀法表现笔势的笔情墨趣以及结字构章中的书法意趣。因而作者在以刀代笔的创作过程中注重强调书法含义的表达,同时又联想到意在笔先的书写作风,这是作者在二度创作前的铺垫,这个铺垫往往决定作品的完美程度。可见,以书理入印的书写意趣在写意印式中的分量显得尤为重要。 说起篆刻的技法,还须从刀法谈起。首先从刀法三要素“稳”、“准”、“力”来切入,这显然是刀法中对“技”的基本要求,即执刀要稳、落刀要准、运刀要有力。当然,“稳”、“准”、“力”之间又是相互渗透的。这其中“稳”、“准”是前提,它要求作者执刀入石要正确把握角度和运刀节奏,使刀刻的点线产生力度;“力”是关键所在,篆刻作品生命力的显现全在于刀法中“力”的表现。如此分析起来,可以得出“力”是在“技”的支撑下来完成的这样一个结论。 显然,篆刻运用的刀法中确实有不少“技”的成分,如冲刀、切刀、单刀、双刀及向线刀、背线刀等这些都必须有技术作为前提才能够实现。篆刻家使用刀法进行创作的本质是他们在自我审美追求指导下的审美表达,篆刻用技于其篆刻艺术创造,是在已形成的技法意识内进行反复磨炼,并积累了一定的功力。但是篆刻家的技法不是仅仅依靠技法上的磨炼就能达到艺术创造所需要的高度的,技法的完善是一种修养,还须有技法以外的精神的、物质的、社会的、自然的和有形的、无形的多种非艺术成分的积淀。如果把刀法一味理解为“技”,只单独以“技”的层面来表现,那么无疑就去“匠”未远了。大致说来,艺术高低雅俗的前身都是技巧,而技巧之后的洗练超脱是很必要的,否则就流俗低下了。 可见,“力”在篆刻作品中作为生命力的显现,是艺术家性情的流露。如果从物质层面来做分析的话,刀法之“力”和创作过程中“力实气虚”之“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当然属于形而下的一种主观创作构成状态,是一种物质的体验过程,可以具象为“把刀之实”(非用蛮力)。再从物质原理来分析,篆刻家在运刀时,刀锋向下按,气向上提,力靠气送,这时只有全身气脉相通,刀锋才能受力。然而,创作过程中作者意念之中所形成的“气虚”状态,则是在创作活动中传统哲学的宇宙意识的渗透,不是布字疏密之虚,更不是布白空无之虚,而是艺术家在审美意识参照下,当技法意识与传统哲学思维结合时,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使技法意识获得了哲学内涵,转而对技法运用提出更具哲理性的要求,也就是说宇宙万殊的矛盾统一性以整体的系统性表现出来。技法意识有了哲学思想的滋养,就使技法运用的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统一了起来,捕捉线质深处的生命律动。写意印式的艺术特质决定了篆刻家必须注重艺术性技术的锤炼与提升,更重要的是蕴含着以“道”为统括的精神内源。 用刀的“力实气虚”也是由形态入手的,进而窥其情态节律起伏处于高级和谐状态下,是作者真正摆脱形迹、得意志形的最佳状态。此时作者具备了高超的文字驾驭与刀石自控和化机的能力,气不虚出,进入了大和大美的状态。 |